半月谈评论:全面小康,重在全面
半月谈评论:全面小康,重在全面
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,而决胜的关键和重点,在于全面。
自改革开放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来,小康的内涵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在丰富。邓小平曾这样解释小康:所谓小康,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,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。其指向,主要在经济层面,即希望老百姓普遍能够吃饱肚子,达到“不穷不富,日子比较好过”的水平。应该说,这是当时人民群众最大的企盼。到了世纪之交,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,党的十六大提出,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。
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,党的十六大、十七大都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。在此基础上,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:经济持续健康发展;人民民主不断扩大;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;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;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。并提出,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。
从“解决温饱”到“小康水平”,从“总体小康”到“全面小康”,再到发出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”的动员令,小康的内涵在不断丰富。这丰富的背后,是我们党与时俱进,顺应时代发展,回应人民呼声的自觉与担当。毫无疑问,在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”的要求之下,单兵突进的方法论需要调整,“一美遮百丑”的心态也需要调整,协调发展、全面发展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要重。
全面小康之“全面”,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思:一是人群和地域上的全面,贫困人口、贫困地区成为工作重中之重,“先富带动后富”的方针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。二是领域上的全面,从主要侧重经济发展、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,到经济、政治、社会、文化、生态的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哪一方面都不能落下。
对照这一要求,不足之处就是攻坚之处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,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。比如,农村贫困人口脱贫,就是一个突出短板。此外,在社会事业发展、生态环境保护、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。谋划“十三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,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,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。
直面问题、攻坚克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担当,补短板则成为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”的重要方法论。按照部署,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将落实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理念,在补齐短板上持续发力,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点击分享此信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