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练习四十八
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》中“言语理解与表达”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,题量多,难度大,分值高,时间短。考生要想提高做题速度,提高正确性,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是必不可少的。因为只有掌握了方法,才能迅速而有效的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,也才能在分秒必争的考试中脱颖而出。为帮助考生更好的战胜此类题型,江西公务员考试网(http://www.jxgwy.org/)特发布一系列江西省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练习题,供考生演练。
1、尼龙的强度,比棉花高两三倍,比羊毛高四五倍。一般直径为1毫米的尼龙丝,可以吊起100公斤的东西,一根手指粗细的尼龙绳,可以吊起一辆满载的卡车!
这段话主要讲的是( )。
A. 尼龙的强度 B. 尼龙的用途
C. 尼龙的神奇 D. 尼龙、棉花和羊毛的比较
2、门是隐秘、回避的象征,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。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,而是走廊。无论一个人在哪儿,是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,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。在关着的门内,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。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。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( )。
A. 人需要有门排除外界干扰,以提高脑子的思考力
B. 人需要有门,使自己不受拘束,自主地生活
C. 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,有赖于门做一些必要的回避
D. 人是有思想感情的,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
3、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关注表明,我们对原来意义上的文学已不熟悉,所以迫切地需要这样的奖项来让大家接触文学。这其实和每年我们对诺贝尔文字奖的关注相类似,这种关注正是说明,我们对于文学的现状和作品越来越陌生。
这段文字意在说明( )。
A. 公众对原来意义上的文学已不熟悉
B. 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关注前所未有
C. 公众对于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度高
D. 我们对于文学的现状和作品缺乏了解
4、汉字的方块式结构由点画穿插而成,经历过多次演变,形成篆、隶、草、行、楷五种字体。篆书是匀净的线条组织,结构类似图案。隶书笔画变篆书的婉转为方折,横平竖直、撇捺翻挑,结构仿佛“崇台重宇”。楷书的笔画形状最丰富,结体欹侧而端庄。行书也是欹侧的体态,但是笔画牵连映带,具有流利的美韵。草书线条连绵盘曲,结构简略,放逸生奇。
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是( )。
A. 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。
B. 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来自汉字形态。
C. 书法的内在美韵来自书写的笔力、笔势。
D. 书法这门艺术的显著特征是由“汉字”与“书写”所决定。
5、TOM集团在公告中称“确认现时并无有关拟收购或变卖的书面或口头共识或协议”、“确认目前并无任何有关收购或变更的商谈或协议”需要依据上市规则予以公开。
根据这句判断,TOM集团有关收购的协议( )。
A. 目前是不公开的 B. 目前是公开的
C. 目前不能确认有无 D. 确认目前已经有了
【江西公务员考试网参考解析】
1.A【解析】据提问“主要讲的是”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。材料第一句说“尼龙的强度,比棉花高两三倍,比羊毛高四五倍”,然后具体举例阐述尼龙的强度,属于总分结构,主旨句为“总”的部分,即第一句。所以材料主要讲的是尼龙的强度,A正确。BCD都不是材料主要讲述的内容。故正确答案为A。
2.D【解析】此题为细节判断题。文段中大部分在描述“门”,但其实作者是希望通过“门”来写“人”,通过最后一句“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”可知,人是有思想感情的,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。A选项中“以提高脑子的思考力”是错误的,文段中所指的目的是独立空间,故排除A选项;B、C选项只是片面的表达文段中的观点,故排除;只有D选项抓住关键点进行阐述,认为人是有感情的,需要自己的独立天地。故正确答案为D。
3.D【解析】根据提问方式“意在”可知,本题为隐含主旨题。通过“我们对原来意义上的文学已不熟悉”、“我们对于文学的现状和作品越来越陌生”这两句话可以推断出,作者认为我们对文学的现状和作品缺乏了解,因此D项表述正确。A项为干扰项,与A相比,D项表述得更为全面具体。B、C两项无法从材料中推断出来。故正确答案为D。
4.B【解析】根据提问”主要“一词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。材料主要讲述了汉字五种字体在外在形式上的美感特征。第一句总说汉字外在形式经过历史演变而形成了五种字体,后五句分别介绍了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五种字体在形态(线条和结构)上的特点。因此B项符合题意。A项是关于中国书法的定义,与材料无关;C项“书法的内在美韵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,材料描述的是五种汉字书法的外在形式;D项的结论材料并未涉及。故正确答案为B。
5.C【解析】本题为细节判断题。材料提取主干是,TOM集团“确认并无协议”需要依据上市规则予以公开,意思是:按照上市公司规则,TOM集团没有任何协议是必须披露的。至于到底有关谈判、协议或者共识到底有没有,那是并不确定的,所以C项正确,D错误。“公开与否”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来,所以A、B不选。故正确答案为C。
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
江西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练习四十七 点击分享此信息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