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《半月谈》第17期
半月谈是2013年江西公务员考试必看资料,江西公务员考试网将每期按时更新,还请考生注意查看。以下是《半月谈》2012年第17期内容:
但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。要真正解决那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,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。笔者认为,在进一步推进教改的过程中,必须让教师更多更好地参与进来,充分发挥其积极性。
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,决定了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。坚持以人为本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,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、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。要实现这些目标,必须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和积极响应,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,从“填鸭式”教学向“开放式”教学转变。
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路径,也决定了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。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,我国首先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,提高教育质量,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,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等,这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。比如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,不少地方都在实行县(区)域内教师、校长交流制度,岗位的变动必然带来工作生活上的一系列改变,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支持,这项改革很难取得预期效果。
因此,我们必须将调动教师积极性作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,多方采取措施,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。
首先,要突出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。
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,就必须激发其强烈的主体意识。教师的主体意识越凸显,其参与教改的自觉性就越大,就越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,教改的成效也就会越好。但我们注意到,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。以中小学为例,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、考试办法、教材包括教辅材料的选用等,都是统一规定、统一操作,只有部分学校把每学期仅几个课时的校本课程下放给教师选课,由于只能“照本宣科”,一些教师积极性不够,主体作用不突出。如果教师工作动力不足,教育改革的方案设计得再完美,也很难取得成效。因此,在下一步的改革中,必须通过给教师更多自主权,发挥其主体作用,增强其责任感、事业心和创新精神。
其次,要继续完善教育改革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措施。
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,就必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。近年来,国家在改善教师待遇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但仍有一些长期形成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比如,虽然国家加大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优秀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流动的步伐并未停止:一些地方推出城乡间学校校长、教师交流轮岗制度,城市教师参与的热情并不高。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,关键在于城乡间教师待遇差距较大。让人欣慰的是,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、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等措施,正在稳步推进。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,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,在工资、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。
再其次,要营造和构建有利于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环境。
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,就必须让他们有参与的途径和表达的平台,但据笔者了解,目前在学校管理方面,教师的意见有时很难受到重视。一些教师提出,像绩效工资改革这样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,应该有一线教师发言的平台和空间,一对此,笔者认为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,改进管理方式,如在中小学学校管理上,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,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,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。
最后,要关注和重视基层的探索和创新。
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,就必须鼓励其勇于探索和实践,我们注意到,近年来,国内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尝试开展“高效课堂”“书香校园”“无纸信息化教学”等教学方式的改革,还有不少一线教师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自己的使命,用爱创造着德育育人、素质教育的奇迹。在当前社会对教育期望值高的背景下,教育行政部门应更多关注这些改革和创新,为其提供实验的平台,打造宽松的环境,并对其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推广。
总之,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终必须体现在教学中,由教师来完成,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改革、投身改革的热情,才能真正办好“让人民满意的教育”。
推荐阅读:
2012年《半月谈》第16期
《半月谈》2012年第17期【半月评论】: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发挥教师的积极性
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。教育是民族振兴、社会进步的基石,是提高国民素质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。近年来,我国教育事业进步很快。两年前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(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)的出台,更是翻开了教育发展新的一页。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,一系列改革试点的推开,人民群众看到了教育的进步和希望。但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。要真正解决那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,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。笔者认为,在进一步推进教改的过程中,必须让教师更多更好地参与进来,充分发挥其积极性。
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,决定了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。坚持以人为本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,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、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。要实现这些目标,必须有广大教师的参与和积极响应,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,从“填鸭式”教学向“开放式”教学转变。
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路径,也决定了必须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。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,我国首先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,提高教育质量,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,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等,这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。比如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,不少地方都在实行县(区)域内教师、校长交流制度,岗位的变动必然带来工作生活上的一系列改变,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支持,这项改革很难取得预期效果。
因此,我们必须将调动教师积极性作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,多方采取措施,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。
首先,要突出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。
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,就必须激发其强烈的主体意识。教师的主体意识越凸显,其参与教改的自觉性就越大,就越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,教改的成效也就会越好。但我们注意到,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。以中小学为例,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、考试办法、教材包括教辅材料的选用等,都是统一规定、统一操作,只有部分学校把每学期仅几个课时的校本课程下放给教师选课,由于只能“照本宣科”,一些教师积极性不够,主体作用不突出。如果教师工作动力不足,教育改革的方案设计得再完美,也很难取得成效。因此,在下一步的改革中,必须通过给教师更多自主权,发挥其主体作用,增强其责任感、事业心和创新精神。
其次,要继续完善教育改革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措施。
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,就必须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。近年来,国家在改善教师待遇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但仍有一些长期形成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。比如,虽然国家加大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优秀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流动的步伐并未停止:一些地方推出城乡间学校校长、教师交流轮岗制度,城市教师参与的热情并不高。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,关键在于城乡间教师待遇差距较大。让人欣慰的是,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、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等措施,正在稳步推进。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,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,在工资、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。
再其次,要营造和构建有利于教师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环境。
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,就必须让他们有参与的途径和表达的平台,但据笔者了解,目前在学校管理方面,教师的意见有时很难受到重视。一些教师提出,像绩效工资改革这样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,应该有一线教师发言的平台和空间,一对此,笔者认为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,改进管理方式,如在中小学学校管理上,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,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,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。
最后,要关注和重视基层的探索和创新。
要让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,就必须鼓励其勇于探索和实践,我们注意到,近年来,国内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尝试开展“高效课堂”“书香校园”“无纸信息化教学”等教学方式的改革,还有不少一线教师以学生的健全发展为自己的使命,用爱创造着德育育人、素质教育的奇迹。在当前社会对教育期望值高的背景下,教育行政部门应更多关注这些改革和创新,为其提供实验的平台,打造宽松的环境,并对其经验及时进行总结推广。
总之,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终必须体现在教学中,由教师来完成,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改革、投身改革的热情,才能真正办好“让人民满意的教育”。
推荐阅读:
2012年《半月谈》第16期
点击分享此信息: